脊柱骨折最常见的部位是胸腰段第11胸椎至第2腰椎。胸腰段骨折高发与解剖结构特点、外力传导机制及活动度等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椎体承重集中、生理曲度转折点易受剪切力影响等。
1、胸腰段结构:
胸腰段位于胸椎后凸与腰椎前凸的过渡区域,椎体间活动度较大但稳定性相对较弱。第11胸椎至第2腰椎椎体体积较小,骨小梁密度低于腰椎下部,在垂直压力下更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2、外力传导特点:
胸椎有肋骨支撑保护,而腰椎椎体粗大坚固,胸腰段成为外力传导的集中区域。跌倒时臀部着地或高处坠落时,轴向压力通过骨盆传导至该部位,易导致椎体前柱压缩甚至爆裂性骨折。
3、骨质疏松影响:
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胸腰段骨折风险显著增加。骨量减少使椎体抗压强度下降,轻微外力如咳嗽、弯腰提物即可引发椎体塌陷,常见于第12胸椎和第1腰椎。
4、运动损伤机制:
交通事故、运动创伤等高能量损伤中,胸腰段因活动范围大且缺乏肋骨完全固定,在屈曲-旋转暴力作用下易发生骨折脱位,多伴有脊髓损伤风险。
5、病理性因素:
转移性骨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可导致椎体病理性骨折,胸腰段因血供丰富成为转移灶好发部位,表现为椎体塌陷伴顽固性疼痛。
脊柱骨折后需严格卧床制动,急性期可佩戴支具保护,疼痛缓解后逐步进行腰背肌功能训练。日常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避免搬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骨质疏松患者建议定期骨密度检测并遵医嘱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恢复期可进行游泳、桥式运动等低冲击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
老年人排尿困难最常见病因包括良性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膀胱功能障碍、尿道狭窄和神经源性膀胱。
1、良性前列腺增生:
男性老年患者排尿困难的首要病因是前列腺增生。增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导致尿流变细、排尿费力等症状。早期可通过药物控制,严重时需手术解除梗阻。
2、尿路感染: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尿路感染,炎症刺激可引起排尿疼痛和困难。常见致病菌为大肠杆菌,需进行尿培养确诊后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3、膀胱功能障碍:
老年性膀胱肌力减退或过度活动都会影响排尿。表现为尿频尿急或排尿无力,可通过膀胱训练、盆底肌锻炼等非药物方式改善症状。
4、尿道狭窄:
长期导尿或炎症反复发作可能导致尿道瘢痕性狭窄。典型症状为尿线变细、排尿时间延长,轻度可通过尿道扩张治疗,严重者需手术修复。
5、神经源性膀胱:
糖尿病、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可导致膀胱神经调节异常。表现为尿潴留或尿失禁,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配合间歇导尿等排尿管理。
建议老年人群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避免憋尿和久坐。饮食上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量补充南瓜籽、西红柿等富含锌和番茄红素的食物。可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排尿时采取放松体位。出现进行性加重的排尿困难应及时就医,完善尿流率、残余尿等检查明确病因。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受凉诱发症状加重,夜间床边放置便器减少起夜跌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