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核心症状的精神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常见类型。
1、遗传因素抑郁症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相关。有家族史者患病概率显著增高,一级亲属患病风险可达普通人群的2-3倍。目前发现多个基因多态性与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相关。这类患者需定期心理评估,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物。
2、神经生化异常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是重要发病机制。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可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常伴随睡眠紊乱、食欲改变等症状。临床可通过盐酸帕罗西汀片、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水平。
3、心理社会因素长期应激事件如失业、丧亲等重大生活变故可能诱发抑郁。这类患者多表现为无助感、自责倾向,认知行为治疗可帮助建立积极应对模式。日常建议保持规律社交活动,必要时联合米氮平片等药物干预。
4、躯体疾病继发甲状腺功能减退、脑血管病变等慢性病常并发抑郁症状。患者除原发病表现外,可能出现思维迟缓、躯体不适感。需优先治疗基础疾病,抑郁严重时可短期使用马来酸氟伏沙明片等药物。
5、药物因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干扰素等药物可能干扰情绪调节。这类抑郁多在用药后数周出现,表现为突发情绪波动。建议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盐酸舍曲林片等抗抑郁剂。
抑郁症患者需保持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促进内啡肽分泌。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限制精制糖摄入。建立固定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应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规范治疗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