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可能导致患者在短期内死亡,但具体生存时间与梗阻类型、治疗时机及基础疾病有关。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动力性、血运性三类,常见病因有肠粘连、肿瘤、肠扭转等,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致命并发症。
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表现为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若为绞窄性肠梗阻,腹痛会转为持续性剧痛,伴有腹肌紧张、发热等腹膜炎体征。这类患者需在6-12小时内手术解除梗阻,否则肠管缺血坏死概率超过80%。动力性肠梗阻多见于术后或糖尿病老人,通过胃肠减压、灌肠等保守治疗多可缓解,但合并电解质紊乱时会加重病情。血运性肠梗阻最凶险,常见于房颤患者肠系膜动脉栓塞,发病后8小时未处理则死亡率达90%。
高龄患者因痛觉迟钝、表述不清易延误诊治,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时手术风险极高。部分晚期肿瘤引发的慢性肠梗阻虽不会立即致命,但长期营养吸收障碍会导致多器官衰竭。临床曾见86岁结肠癌老人发生完全性梗阻,家属拒绝造瘘手术后第28天死于低血容量性休克。
建议老人出现持续腹胀伴呕吐时立即禁食并就医,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进行胃肠减压。日常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柿子、竹笋等易致粪石的食物,腹部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防止粘连。便秘者可适量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但禁止长期服用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