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通常由盆底肌松弛、长期便秘、慢性腹泻、分娩损伤、肛门手术史等原因引起。脱肛是指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可能伴随肛门坠胀感、排便困难等症状。
1、盆底肌松弛盆底肌松弛可能与年龄增长、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肛门坠胀、排便不尽感等症状。盆底肌松弛会导致直肠固定能力下降,增加脱肛概率。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严重时需手术修复。
2、长期便秘长期便秘可能与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饮水过少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费力、粪便干硬等症状。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腹压,长期可能诱发脱肛。建议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开塞露等缓泻剂。
3、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等症状。频繁排便刺激可能导致直肠黏膜脱垂。需治疗原发病,腹泻严重时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
4、分娩损伤分娩损伤可能与胎儿过大、产程过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会阴疼痛、盆底肌功能障碍等症状。分娩时盆底组织过度拉伸可能导致直肠支持结构损伤。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必要时需手术修补。
5、肛门手术史肛门手术史可能与痔疮切除术、肛瘘手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肛门瘢痕形成、肛门功能异常等症状。手术可能破坏肛门直肠周围支持结构。术后需避免久坐久站,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
脱肛患者日常应避免久蹲久坐,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温水坐浴有助于缓解症状。饮食上需保证充足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限制辛辣刺激性食物。若脱出物无法回纳或出现嵌顿坏死,需立即就医处理。中重度脱肛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术后需遵医嘱进行肛门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