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虫性阴道炎主要由阴道毛滴虫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性接触传播、个人卫生不良、免疫力下降、阴道环境改变以及共用污染物品。
1、性接触传播:
阴道毛滴虫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无保护性接触时感染率可达70%。男性感染者常无症状但成为携带者,通过性活动导致伴侣反复感染。建议性伴侣同步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无保护性行为。
2、个人卫生不良:
如厕后从后向前擦拭、不及时更换内裤等习惯可能将肠道微生物带入阴道。经期卫生巾超过4小时未更换会形成潮湿环境,利于滴虫繁殖。建议每日清水清洗外阴,避免使用碱性洗液破坏阴道酸性环境。
3、免疫力下降:
妊娠、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合并糖尿病等情况会降低局部免疫力。阴道黏膜防御功能减弱时,滴虫更容易黏附于上皮细胞并引发炎症反应。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预防复发。
4、阴道环境改变:
频繁阴道灌洗、滥用抗生素会破坏乳酸杆菌主导的微生态平衡。正常阴道pH值3.8-4.5可抑制滴虫生长,当pH>5时滴虫繁殖速度加快10倍。维持正常菌群是重要预防手段。
5、共用污染物品:
滴虫在潮湿环境中可存活数小时,通过公共浴池、坐便器或共用毛巾等间接传播风险虽低但仍需警惕。建议避免与他人共用贴身物品,公共场合注意防护。
日常需选择透气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高温烫洗后在阳光下晾晒。饮食上增加酸奶等含益生菌食物,减少高糖饮食以防血糖波动影响免疫力。出现黄绿色泡沫状白带伴明显异味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分泌物镜检,确诊后需遵医嘱规范使用甲硝唑等药物,治疗期间禁止饮酒。性伴侣无论有无症状都应接受检查治疗,治愈后3个月需复查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