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疖子与肛周脓肿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部位、病因及严重程度。火疖子是毛囊及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多发生在皮肤暴露部位;肛周脓肿则是肛门周围腺体感染,位置更深且易引发并发症。
火疖子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的硬结,可能伴随脓头形成。常见于头面部、颈部或臀部等摩擦部位。初期可通过热敷促进化脓,若破溃需用碘伏消毒,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肛周脓肿多源于肛窦感染扩散,疼痛剧烈且伴随发热、排便困难。脓肿位置较深时可能形成肛瘘,需手术切开引流,并配合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
肛周脓肿的炎症范围更广,可能累及直肠周围间隙,引发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若未及时处理,感染可能扩散至会阴或盆腔。火疖子一般局限在皮肤层,全身症状较少见,但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反复发作。两者均需避免挤压,保持局部清洁干燥,肛周脓肿患者还需注意排便后温水坐浴。
日常应避免久坐、穿着透气衣物,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食物摄入。火疖子患者可适量补充维生素A增强皮肤屏障,肛周脓肿患者需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若红肿持续扩大或出现发热,须及时至普外科或肛肠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