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随着体积增大会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肠套叠及贫血等表现。肠道息肉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胆汁酸代谢异常、年龄增长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部隐痛、腹泻便秘交替、体重下降等症状。
1. 便血便血是肠道息肉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粪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或黏液血便。息肉表面黏膜破损或发生炎症时会导致出血,出血量通常较少但可能反复出现。直肠息肉出血易与痔疮混淆,结肠息肉出血可能伴随粪便颜色变深。若出血量较大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
2. 腹痛肠道息肉可能引起腹部隐痛或胀痛,疼痛多位于下腹部或病变对应区域。较大息肉可能导致肠腔狭窄或肠蠕动异常,引发阵发性绞痛。息肉继发感染时可能出现持续性钝痛伴发热。部分患者疼痛与排便相关,排便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3. 排便习惯改变肠道息肉可能刺激肠黏膜或占据肠腔空间,导致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直肠息肉可能产生里急后重感,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左半结肠息肉更易引起便秘,右半结肠息肉可能导致腹泻。排便习惯持续改变超过两周需警惕息肉恶变可能。
4. 肠套叠带蒂的大型息肉可能诱发肠套叠,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包块。儿童肠道息肉更易引发肠套叠,成人出现肠套叠需排除息肉或肿瘤。肠套叠属于急腹症,可能引发肠梗阻或肠坏死,需立即就医处理。
5. 贫血相关症状长期慢性出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心悸等。右半结肠息肉因出血隐匿更易导致贫血。贫血程度与息肉大小、出血时间相关,部分患者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就诊。老年患者贫血需优先排查消化道出血性疾病。
发现上述症状建议及时进行肠镜检查,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筛查。日常需保持膳食纤维摄入,控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食用量,戒烟限酒。术后患者应按医嘱复查,腺瘤性息肉切除后需每3-5年复查肠镜。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控制体重有助于预防息肉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