疥虫通常不会寄生于肠道,主要寄生在人体皮肤角质层。疥虫感染引起的疥疮以皮肤剧烈瘙痒和丘疹为主要表现,肠道并非其常见寄生部位。
疥虫属于体外寄生虫,成虫体长约0.3-0.4毫米,通过接触传播后在皮肤表面挖掘隧道产卵。其口器结构适合啃食角质蛋白,消化道环境无法适应肠道内的酸碱度和消化酶。皮肤角质层提供的温湿度环境更利于疥虫存活繁殖,夜间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会引发过敏反应,导致特征性的夜间瘙痒加重现象。
极少数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可能出现异常寄生现象,如艾滋病晚期患者可能发生疥虫扩散至黏膜部位的情况,但医学文献中尚未见明确记载肠道寄生的可靠案例。若出现长期腹痛伴皮肤病变,需考虑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等胃肠疾病与疥疮并发的可能性,而非疥虫直接侵袭肠道。
预防疥疮应注重个人卫生,避免与感染者密切接触或共用衣物。确诊后需使用硫软膏、苯甲酸苄酯搽剂等杀螨药物规范治疗,所有密切接触者应同步处理。衣物床具需用60℃以上热水烫洗或密封放置两周以上。如出现不明原因皮肤瘙痒伴肠道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