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可能由长期便秘、慢性腹泻、盆底肌松弛、妊娠分娩、直肠肿瘤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肛门肿物脱出、排便困难、肛门坠胀等症状。
1、长期便秘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腹压,导致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长期反复刺激可使直肠逐渐下移形成脱垂。改善措施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每日食用西蓝花、燕麦等,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或开塞露辅助通便。
2、慢性腹泻频繁排便使直肠黏膜持续受到牵拉,可能诱发黏膜脱垂。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结肠炎等疾病,患者多伴有腹痛、黏液便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遵医嘱服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同时注意补充电解质溶液预防脱水。
3、盆底肌松弛中老年群体因肌肉韧带退化,或产妇因分娩损伤盆底支持结构,均可导致直肠固定能力下降。典型表现为咳嗽、行走时肛门肿物脱出。可通过凯格尔运动增强肌力,严重者需考虑直肠悬吊术等手术治疗。
4、妊娠分娩妊娠期子宫增大压迫盆腔,分娩时产道扩张可能损伤肛提肌。产后早期可能出现暂时性直肠脱垂,多数通过提肛锻炼可恢复。若持续不愈需排除耻骨直肠肌撕裂,必要时进行会阴修复手术。
5、直肠肿瘤直肠息肉或肿瘤增大时可能牵拉肠壁向下移位,多伴随便血、里急后重感。需通过肠镜明确诊断,较小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恶性肿瘤则需根据分期选择根治性手术配合放化疗。
日常应避免久蹲久坐,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便后及时回纳脱出物并用温水清洁。急性发作期可采取俯卧位减轻坠胀感,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蒸蛋等。若脱出物无法回纳或出现嵌顿缺血,须立即就医处理。定期进行肛门指检和盆底肌功能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