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心肌缺血的治疗药物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1、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和硝酸异山梨酯,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缓解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常用于急性发作,舌下含服可迅速起效;单硝酸异山梨酯则用于长期预防,每日口服一次。
2、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阿替洛尔,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这类药物适用于伴有高血压或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但需注意可能引发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等副作用。
3、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血。硝苯地平适用于伴有高血压的患者,维拉帕米则对快速心律失常有一定效果,但需避免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
4、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阿司匹林是常用的一线药物,每日口服一次,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则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或高危患者。
5、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通过降低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这类药物需长期服用,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血脂水平。
6、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限酒。饮食上应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运动可选择步行、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
心肌缺血的治疗需结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具体药物选择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定期随访和监测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