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通常由肛垫下移、静脉曲张、不良排便习惯、妊娠及遗传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便血、肛门肿物脱出、疼痛等症状。
1、肛垫下移肛垫是直肠末端的正常组织结构,由血管、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当肛垫的支持结构老化或受损时,可能发生下移并充血肥大,形成内痔。长期便秘或腹泻会加重肛垫下移。日常可通过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量,避免久坐久站。
2、静脉曲张肛门周围静脉丛回流受阻时,血管壁因压力增高而扩张迂曲,形成外痔。久坐、妊娠腹压增高或门静脉高压均可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温水坐浴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3、不良排便习惯如厕时长时间用力屏气、频繁排便或过度擦拭肛门,均会刺激肛周血管和黏膜。建议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每次如厕不超过5分钟,使用柔软厕纸清洁。
4、妊娠因素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激素变化使血管壁松弛,约半数孕妇会出现痔疮症状。产后多数可自行缓解,孕期可通过左侧卧位休息缓解压迫。
5、遗传倾向部分患者存在先天性静脉壁薄弱或结缔组织发育异常,这类人群更易早年发病。直系亲属有痔疮病史者需特别注意预防,保持高纤维饮食和规律运动。
痔疮患者应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推荐食用西蓝花、燕麦等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便后可用温水清洗肛门;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贫血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太宁复方角菜酸酯栓等药物。急性发作期可短期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但所有药物均需在专业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