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长期便血可能导致贫血、感染、肛周皮肤病变等问题。痔疮是直肠下端或肛管静脉丛曲张形成的疾病,长期便血可能由内痔黏膜破损、外痔血栓破裂等因素引起,需警惕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痔疮长期便血时,血液流失会逐渐消耗体内铁储备,导致缺铁性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影响心脏功能。便血还可能污染肛周皮肤,引发湿疹、瘙痒或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肛周脓肿。反复出血会使痔核周围组织纤维化,加重排便疼痛和肛门狭窄风险。若出血量大且未及时处理,可能诱发失血性休克,需紧急就医。
极少数情况下,长期便血可能掩盖结直肠癌等严重疾病。痔疮患者若出现血液与粪便混合、排便习惯改变、体重下降等症状,需排除恶性肿瘤可能。部分患者因恐惧疼痛而刻意减少排便,可能诱发粪便嵌塞或肠梗阻。妊娠期女性长期便血还可能影响胎儿发育。
痔疮患者应保持高纤维饮食,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避免久坐久站。便后可用温水坐浴10-15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若便血持续1周以上或单次出血量较大,需及时到肛肠科就诊,必要时接受硬化剂注射、胶圈套扎或手术治疗。注意区分鲜红色滴血与暗红色血便,后者可能提示上消化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