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密度影和高密度影是影像学检查中常见的术语描述,主要区别在于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程度不同。低密度影通常提示含气、脂肪或液体等低吸收结构,高密度影则反映钙化、骨骼或金属等高吸收物质。
1、成像原理:
低密度影在X线或CT图像上呈灰黑色,代表该区域组织对射线吸收较弱。常见于肺气肿形成的含气腔隙、脂肪瘤中的脂肪组织或囊肿内的液体成分。高密度影表现为亮白色,多见于骨质结构、结石或造影剂沉积区域,其本质是物质原子序数较高导致射线穿透受阻。
2、临床意义:
低密度病灶可能对应良性病变如肝血管瘤、肾囊肿等,但也可能是恶性肿瘤的坏死区。高密度病灶需警惕钙化灶、骨转移瘤或异物存留,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就是基于高密度钙化斑的定量分析。
3、解剖分布:
肺部低密度影多考虑肺大泡、支气管扩张等疾病,而高密度影常见于肺结核钙化灶或尘肺结节。腹部检查中,低密度区域可能为肝囊肿或肠腔积气,高密度则可能是胆结石或泌尿系结石。
4、动态变化:
随访中低密度灶突然增大需排除出血或脓肿形成,高密度灶增多可能提示转移性钙化。增强扫描时低密度区无强化多为囊肿,环形强化则可能为脓肿或肿瘤。
5、诊断价值:
乳腺钼靶中高密度肿块是乳腺癌的重要征象,而低密度脂肪瘤多为良性。脑CT中急性脑出血呈高密度,陈旧出血灶则逐渐转为低密度,这种密度演变规律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日常体检发现异常密度影时,建议携带影像资料专科就诊。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基础健康,避免过度解读影像报告。进行影像检查前应去除金属物品,检查后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随访复查需遵医嘱选择合适检查时机。对于需要增强扫描的患者,检查前需空腹4-6小时并评估肾功能,糖尿病患者服用二甲双胍者需提前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