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期同房后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阴道分泌物异常、下腹疼痛、发热、排尿不适及月经周期紊乱。感染可能由细菌上行感染、免疫力下降、卫生条件不佳、原有妇科疾病或操作不当等因素引起。
1、分泌物异常:
感染后阴道分泌物量明显增多,颜色可能呈黄绿色或灰白色,质地稀薄或呈泡沫状,常伴有腥臭味。细菌性阴道炎或滴虫性感染时分泌物特征性改变尤为明显,需通过白带常规检查明确病原体类型。
2、下腹疼痛:
盆腔区域出现持续性钝痛或坠胀感,活动或按压时加重,可能提示子宫内膜炎或盆腔炎。疼痛多位于耻骨上方,严重时可放射至腰骶部,伴随子宫压痛或附件区增厚等体征。
3、发热寒战:
体温升高至38℃以上伴畏寒,表明感染可能已引发全身炎症反应。急性盆腔炎患者可能出现高热不退,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
4、排尿不适:
尿道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提示泌尿系统可能合并感染。经期宫颈口开放状态易使细菌通过尿道逆行感染膀胱,严重者可出现血尿或脓尿。
5、周期紊乱:
感染可能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导致后续月经周期延长、经量增多或非经期出血。子宫内膜受损时还可出现褐色分泌物淋漓不净等症状。
经期同房后出现上述症状需立即停止性生活,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日更换纯棉内裤并用沸水烫洗。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瘦肉和猕猴桃等,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若症状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妇科就诊进行分泌物培养和盆腔超声检查,根据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日常需注意经期卫生巾每2-3小时更换,避免盆浴和游泳,建立安全性行为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