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道疼痛可能由尿路感染、尿道损伤、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炎、性传播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局部护理、药物对症处理等方式缓解。
1、尿路感染:
细菌侵入尿道引发炎症反应是常见原因,大肠杆菌感染占多数。典型症状包括排尿灼热感、尿频尿急,可能伴随尿液浑浊或血尿。需进行尿常规及细菌培养确诊,常用抗生素包括左氧氟沙星、头孢克肟等。
2、尿道损伤:
性生活过度激烈、尿道器械检查或异物刺激可能导致黏膜损伤。表现为排尿时刀割样疼痛,可见尿道口红肿。建议暂停性生活,每日温水坐浴促进修复,严重时需尿道灌注治疗。
3、泌尿系统结石:
输尿管末端或膀胱结石移动时可能划伤尿道,疼痛呈阵发性绞痛并向会阴部放射。B超检查可明确结石位置,5毫米以下结石可通过多饮水配合排石药物处理,较大结石需体外碎石。
4、前列腺炎:
中青年男性多见,炎症波及尿道时出现排尿末疼痛,伴随会阴部坠胀感。前列腺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治疗需配合α受体阻滞剂和前列腺按摩,常用药物包括坦索罗辛。
5、性传播疾病:
淋球菌或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疼痛剧烈,常伴黄色脓性分泌物。需进行病原体检测,确诊后需性伴侣同治,淋病首选头孢曲松钠,衣原体感染多用多西环素。
每日饮水保持2000毫升以上有助于冲刷尿道,避免憋尿及久坐。建议选择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饮食宜清淡,限制辣椒、酒精等刺激性食物,可适量食用冬瓜、薏仁等利尿食材。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腰痛需及时泌尿科就诊。
小便末段疼痛可能由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尿路结石、尿道狭窄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排石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尿道炎:
尿道黏膜受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淋球菌等。排尿末段因尿道收缩挤压发炎组织产生灼痛感,可能伴随尿道口分泌物增多。需进行尿常规及病原体检测,确诊后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同时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
2、膀胱炎:
膀胱三角区炎症在排尿末期膀胱收缩时刺激痛觉神经,典型表现为尿频尿急伴终末尿痛,中段尿培养可检出致病菌。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配合热水坐浴缓解痉挛疼痛。
3、前列腺炎:
男性患者前列腺充血肿胀可压迫尿道,排尿末期前列腺收缩引发会阴部放射性疼痛,可能伴有耻骨区坠胀感。直肠指检可见前列腺压痛,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增多。治疗采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配合前列腺按摩促进引流。
4、尿路结石:
膀胱结石或后尿道结石在排尿末段随尿流移动划伤黏膜,产生刀割样剧痛,常见突发性血尿。B超或CT可明确结石位置,5毫米以下结石可通过口服排石药物配合跳跃运动排出,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
5、尿道狭窄:
外伤或反复炎症导致的尿道瘢痕狭窄,排尿末期尿流变细并出现刺痛,尿流率检测显示最大尿流率下降。轻度狭窄可行尿道扩张术,严重狭窄需尿道成形术重建尿路。
日常需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避免憋尿及辛辣饮食。建议每日饮用菊花茶、玉米须茶等利尿饮品,排尿后及时清洁尿道口。长时间骑行或久坐者应每小时起身活动,性行为前后注意清洗。若疼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发热、血尿等症状,需立即泌尿外科就诊排除肿瘤等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