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泡期、排卵期和黄体期是女性月经周期的三个阶段,分别对应月经周期的第1-14天、第14天左右和第15-28天。
1、卵泡期:
卵泡期从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开始,持续约14天。此阶段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子宫内膜逐渐增厚。卵泡期受促卵泡激素影响,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为排卵做准备。部分女性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或情绪波动等轻微不适。
2、排卵期:
排卵期通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14天左右,持续1-2天。成熟的卵子从卵巢排出,此时黄体生成素达到峰值。排卵期可能出现透明拉丝状白带、轻微腹痛或基础体温升高等体征。这是女性生育能力最强的时期。
3、黄体期:
黄体期从排卵后开始,持续约14天直至下次月经来潮。破裂的卵泡形成黄体并分泌孕激素,子宫内膜继续增厚为受精卵着床做准备。若未受孕,黄体退化导致激素水平下降,引发月经来潮。部分女性在此阶段可能出现经前综合征症状。
了解月经周期各阶段特点有助于女性掌握自身生理规律。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谷物、绿叶蔬菜,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出现严重经期不适或周期紊乱时,应及时就医检查。日常可通过基础体温测量或排卵试纸辅助监测周期变化。
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比例异常可能由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功能减退、垂体病变、生理性波动、药物影响等因素引起。
1、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出现促黄体生成素水平升高,促卵泡生成素水平正常或偏低,导致两者比例失衡。该病与胰岛素抵抗、高雄激素血症密切相关,表现为月经稀发、痤疮、多毛等症状。治疗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及药物干预。
2、卵巢功能减退: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时,促卵泡生成素水平会代偿性升高,促黄体生成素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比例呈现倒置。这种情况多见于围绝经期女性,伴随潮热、盗汗等更年期症状。需评估卵巢功能后制定激素替代方案。
3、垂体病变:
垂体瘤或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可能直接影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平衡。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比例异常的同时,常伴有其他垂体激素紊乱表现。需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
4、生理性波动:
正常月经周期中,促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生成素比例会随卵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动态变化。青春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阶段也会出现暂时性比例改变。这类情况通常无需特殊处理。
5、药物影响:
某些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促排卵药物会干扰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节律。化疗药物、精神类药物也可能间接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停药后多数可逐渐恢复。
保持规律作息、均衡营养摄入有助于维持内分泌平衡。建议适量食用豆制品、坚果等富含植物雌激素的食物,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长期月经异常或备孕困难者应及时就诊,通过性激素六项、超声等检查评估生殖内分泌状态。检测激素水平需选择月经周期特定时间,避免在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后采血,以确保结果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