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局部用药、口服药物、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外耳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真菌感染、耳道损伤、过敏反应、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引起。
1、保持耳道干燥避免耳道进水是治疗外耳道炎的基础措施。游泳或洗头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沐浴后及时用棉签吸干外耳道水分。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真菌,加重炎症。同时需避免自行掏耳,防止损伤耳道皮肤屏障。
2、局部用药细菌性外耳道炎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等抗生素制剂。真菌性感染需选用克霉唑滴耳液等抗真菌药物。用药前需清洁耳道分泌物,保持药物充分接触患处。局部用药可直接作用于病灶,减少全身副作用。
3、口服药物严重感染需配合口服抗生素如头孢克洛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剧烈疼痛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过敏因素导致者可口服氯雷他定片抗组胺治疗。全身用药适用于局部治疗无效或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
4、物理治疗红外线照射可促进耳道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超短波治疗能改善组织渗透性,增强药物吸收。物理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通常作为药物辅助治疗手段,适用于慢性或反复发作病例。
5、手术治疗外耳道肉芽增生或狭窄需行外耳道成形术。合并乳突炎等并发症时可能需乳突根治术。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病例,或存在解剖结构异常者。术后需定期换药,防止术腔感染。
治疗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和优质蛋白如鱼肉,有助于组织修复。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导致免疫力下降。耳痒时勿用力抓挠,防止继发感染。症状加重或出现听力下降、眩晕等表现时需及时复诊。愈后注意耳部卫生,定期清理耳垢,但避免过度清洁破坏耳道自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