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天花病毒有相似性但致病性较弱。猴痘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患者的体液、皮疹、呼吸道飞沫传播,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淋巴结肿大及特征性皮疹。猴痘的预防措施主要有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接种天花疫苗、做好个人防护等。
1、病毒特性猴痘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具有包膜结构,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砖形,与天花病毒形态相似但基因组存在差异。猴痘病毒可分为中非分支和西非分支,中非分支致病性更强,病死率更高。病毒可在宿主体内潜伏数天至数周,潜伏期通常为6至13天。
2、传播途径猴痘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或皮肤黏膜病变传播,食用未煮熟的感染动物肉类也是重要传播方式。人际传播需密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皮疹渗出液或被污染物品,飞沫传播在长时间面对面接触时可能发生。母婴垂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也有病例报道。
3、临床表现猴痘病程分为发热期和出疹期,初期表现为高热、头痛、背痛和明显淋巴结肿大。发热后1至3天出现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蔓延至四肢,经历斑疹、丘疹、疱疹、脓疱和结痂阶段。皮疹多呈离心性分布,同一部位常可见不同阶段的皮疹,口腔黏膜、生殖器等部位也可受累。
4、诊断方法猴痘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实验室确诊依靠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实时荧光PCR可检测病毒特异性核酸序列,电镜观察可见典型痘病毒颗粒。血清学检测抗体有助于回顾性诊断,但与其他正痘病毒存在交叉反应。需与水痘、带状疱疹、麻疹等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
5、防治措施猴痘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严重病例可使用特考韦瑞等抗病毒药物。预防措施包括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处理野生动物时穿戴防护装备。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者对猴痘有一定交叉保护力,新型非复制型天花疫苗也可用于高危人群暴露后预防。
猴痘患者应隔离至所有皮疹结痂脱落,接触者需医学观察21天。日常注意保持手卫生,避免与患者共用物品。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触史,医护人员接诊时应采取标准预防措施。目前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