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的诊断主要通过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确诊,常用方法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超声内镜、染色内镜等。诊断依据包括病灶形态特征、组织病理学结果及影像学辅助检查。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早期胃癌的核心手段,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医生通过内镜发现可疑病灶后,会进行窄带成像或放大内镜观察黏膜微血管结构,对异常区域靶向取材活检。早期胃癌在内镜下多表现为黏膜发红、糜烂或轻微凹陷,部分病例可见黏膜皱襞中断。
2、病理活检内镜下取得的组织标本需经病理学检查确认。早期胃癌病理类型以管状腺癌为主,癌细胞局限于黏膜或黏膜下层。病理诊断需明确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脉管侵犯情况,这对制定治疗方案具有决定性意义。
3、超声内镜超声内镜能清晰显示胃壁各层次结构,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早期胃癌在超声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增厚,固有肌层完整。该技术对区分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尤为重要,直接影响内镜治疗适应症的选择。
4、染色内镜靛胭脂或亚甲蓝染色可提高微小病灶检出率。染料喷洒后,癌变区域因腺管结构异常呈现不染或淡染特征,与正常黏膜形成鲜明对比。该方法对平坦型早期胃癌的诊断敏感性显著高于普通内镜。
5、影像学检查CT或MRI主要用于评估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早期胃癌在增强CT上可表现为胃壁局部增厚或强化异常,但影像学对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敏感性较低,不能替代内镜检查。
确诊早期胃癌后需全面评估患者状况,根据肿瘤分期选择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术后应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复发,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腌制、熏烤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预后。出现上腹不适、早饱等症状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