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期通常为发病后72小时内,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梗死面积、水肿程度、并发症控制情况、基础疾病管理及再灌注治疗时机。
1、梗死面积:
梗死范围直接影响脑组织损伤程度,超过大脑中动脉供血区1/3的梗死易引发脑疝。早期通过影像学评估可预测危险期持续时间,大面积梗死患者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至少1周。
2、水肿程度:
发病后48-72小时为脑水肿高峰,可能引起颅内压骤升。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加深、瞳孔不等大,需紧急使用脱水剂。水肿期持续监测头围及瞳孔变化至关重要。
3、并发症控制:
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多发生于1周内。误吸风险在吞咽功能未恢复前持续存在,需保持床头抬高30度。每日评估血氧饱和度与胃液PH值。
4、基础疾病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控制不良会延长危险期。急性期血压波动需维持在基线20%范围内,血糖控制在8-10mmol/L。合并房颤患者需预防再次栓塞。
5、再灌注治疗时机:
静脉溶栓时间窗为4.5小时,血管内治疗可延长至24小时。错过再灌注时机者,危险期可能延长至2周。治疗24小时后需复查血管影像评估再通情况。
危险期护理需重点关注营养支持与体位管理。发病初期采用鼻饲提供高蛋白流食,蛋白质摄入量每日1.2-1.5g/kg。每2小时翻身拍背预防压疮,保持肢体功能位。康复训练应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开始,包括床边关节被动活动与吞咽功能训练。监测血常规与电解质至病情平稳,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出院后仍需持续控制血压血糖,定期进行认知功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