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切除手术后腹部引流管出血可能与手术创面渗血、吻合口出血、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引流液颜色鲜红、引流量突然增多等症状。需立即联系医生处理,避免自行拔管或压迫伤口。
手术创面渗血是术后早期常见现象,由于胃部血管丰富且手术剥离范围较大,微小血管断端可能暂时性渗血。此时引流液呈淡红色,每小时引流量通常不超过50毫升。医生会通过静脉输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等控制出血,同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吻合口出血多发生在术后24-72小时,与缝合技术或局部感染有关。典型表现为引流液突然转为鲜红色,可能伴有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失血症状。这种情况需紧急进行内镜检查,必要时行内镜下钛夹止血或二次手术修补。患者应绝对卧床,避免咳嗽或体位变动增加腹压。
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渗血,常见于术前肝功能异常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除引流管出血外,还可能伴随穿刺点瘀斑、牙龈出血等表现。需及时复查凝血四项,静脉补充维生素K1注射液或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
少数情况下引流管本身可能摩擦血管导致出血,此时移动引流管会出现疼痛加剧或引流量变化。须由医生在无菌条件下调整引流管位置,必要时更换引流装置。患者切勿自行牵拉管道,保持引流袋低于伤口平面防止逆流感染。
术后应保持半卧位减轻腹部张力,避免过早进食刺激性食物。引流管周围每日消毒更换敷料,记录引流液颜色和量。如出现心慌、冷汗等失血症状或引流液每小时超过100毫升,需立即呼叫医护人员。恢复期适当补充铁剂和蛋白粉,定期复查血常规评估贫血改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