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患者可能长期存在腹胀症状,但并非所有人都会持续腹胀。腹胀程度与胃炎类型、饮食习惯及治疗依从性密切相关。
慢性胃炎引起的腹胀通常与胃黏膜炎症导致消化功能减弱有关。胃酸分泌异常、胃动力不足会使食物滞留时间延长,产生过多气体。进食油腻或产气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表现为上腹饱胀、嗳气。部分患者通过规律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促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片,配合低脂低纤维饮食,症状可明显缓解。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接受根治治疗后,腹胀也可能逐步消失。
少数患者可能因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理改变导致顽固性腹胀。这类情况常伴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胃镜检查可见胃壁变薄、血管显露。合并胃下垂或功能性消化不良时,腹胀可能反复发作。需要联合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以及消化酶胶囊改善消化功能,同时须排除胃癌等器质性疾病。
慢性胃炎患者应保持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每日分5-6次少量进食,避免豆类、洋葱等产气食物。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焦虑情绪可能加重腹胀症状,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若调整生活方式后腹胀持续超过1个月或伴随呕血黑便,需及时进行胃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