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临终骨折通常指老年人在生命终末期因严重骨质疏松或长期卧床导致的病理性骨折,常见于髋部、脊柱等部位,多与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重度营养不良或器官衰竭相关。
骨质疏松是老人临终骨折的核心诱因,随着年龄增长,骨量流失加速导致骨骼脆性增加,轻微外力甚至翻身动作即可引发骨折。这类患者常合并低蛋白血症、维生素D缺乏等代谢异常,骨折后愈合能力极差。髋部骨折最为典型,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会引发剧烈疼痛和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加速全身机能衰退。脊柱压缩性骨折表现为身高缩短和驼背畸形,可能压迫神经根产生放射性疼痛。肋骨骨折则影响呼吸功能,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恶性肿瘤骨转移是重要促发因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晚期癌细胞侵蚀骨骼形成溶骨性破坏,轻微碰撞即致骨折。这类患者往往伴随恶病质状态,骨折后生存期显著缩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类风湿等疾病也会加剧骨质疏松,增加椎体骨折风险。部分老年痴呆患者因平衡障碍反复跌倒,最终导致多发性骨折。临终阶段发生的骨折通常不建议手术干预,以镇痛治疗和体位护理为主。
预防性措施应从中年期开始,保证每日钙摄入和适度日照,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行动不便老人需使用防滑垫和护栏,避免单独活动。出现不明原因骨痛应及时排查肿瘤可能。终末期骨折护理重点在于缓解疼痛,每两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使用气垫床分散压力。饮食需提供高蛋白流质,维持基础营养需求。家属应关注老人心理状态,必要时寻求临终关怀团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