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新生儿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呕吐、嗜睡、烦躁不安、前囟门膨出等。及时就医是关键,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
1、感染原因
新生儿脑膜炎的病因主要分为细菌性、病毒性和真菌性感染。细菌性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B族链球菌、大肠杆菌和李斯特菌,这些细菌可能通过母体产道或血液传播给新生儿。病毒性感染多由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引起,真菌性感染则多见于免疫系统较弱的新生儿。感染途径包括分娩过程中的接触、血液传播或外部环境感染。
2、症状表现
新生儿脑膜炎的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逐渐会出现发热、呕吐、食欲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出现前囟门膨出、颈部僵硬、抽搐甚至昏迷。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病情进展较快,需高度警惕。
3、治疗方法
一旦怀疑新生儿脑膜炎,应立即就医。细菌性脑膜炎需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等;病毒性脑膜炎则以抗病毒药物为主,如阿昔洛韦;真菌性感染则需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同时,对症支持治疗也很重要,包括退热、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4、预防措施
预防新生儿脑膜炎的关键在于孕期和分娩时的卫生管理。孕妇应定期产检,避免感染;分娩时注意无菌操作;新生儿出生后应保持环境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对于高危新生儿,可考虑接种相关疫苗。
新生儿脑膜炎是一种需要高度警惕的疾病,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症状,立即就医。通过科学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脑膜炎的发生率和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