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双球菌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属于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1、病原学特征脑膜炎双球菌学名为脑膜炎奈瑟菌,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对排列。其荚膜多糖抗原是血清分型依据,目前已发现13个血清群,其中A、B、C、W135和Y群致病性较强。该菌对干燥、湿热及消毒剂敏感,在体外存活时间较短。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感染者或携带者的呼吸道飞沫传播,在人群密集场所易发生扩散。密切接触如共用餐具、接吻等行为可能增加感染风险。冬季和早春季节发病率较高,与室内空气流通差有关。
3、致病机制细菌侵入鼻咽部黏膜后,可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内毒素是主要致病物质,会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菌体在蛛网膜下腔繁殖时,会导致脑膜血管充血和脓性渗出物形成。
4、易感人群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12月龄婴儿发病率最高,免疫功能低下者、脾切除患者及补体缺陷人群也属高危。新兵集训营、学校宿舍等集体生活环境可能引发聚集性疫情。
5、预防措施接种A群、C群、ACYW135群多糖疫苗或结合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流行季节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服用利福平胶囊或头孢曲松钠注射液。
日常需加强个人防护,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保持充足睡眠和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维生素C片和蛋白粉可作为营养补充。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现病例应及时报告疾控部门,开展环境消毒和密切接触者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