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服用降压药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风险分层决定,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血压分级、靶器官损害、合并症等。
1、血压分级:
一级高血压140-159/90-99毫米汞柱患者若无其他危险因素,可先进行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二级及以上高血压≥160/100毫米汞柱或合并危险因素者通常需要启动药物治疗。动态血压监测显示夜间血压持续升高者更需积极用药。
2、靶器官损害:
已出现左心室肥厚、微量白蛋白尿等靶器官损害表现时,即使血压轻度升高也应服药。颈动脉斑块厚度超过1.5毫米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60毫升/分钟者需强化降压治疗。
3、合并疾病:
合并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病史的患者血压超过130/80毫米汞柱即需用药。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大于300毫克/天时,降压目标值需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4、危险分层:
心血管风险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立即启动药物治疗。中危患者可观察1-3个月,低危患者可尝试6个月生活方式调整。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等危险因素数量影响用药决策。
5、年龄因素:
65岁以下患者血压持续≥140/90毫米汞柱建议用药。80岁以上高龄老人需个体化评估,收缩压控制目标可放宽至150毫米汞柱以下,避免过度降压导致灌注不足。
高血压患者日常需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的绿叶蔬菜和水果摄入。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保持体重指数在24以下,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波动情况。冬季注意保暖,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不适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