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痧可能由高温环境、剧烈运动、汗腺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基础疾病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潮红、肌肉痉挛、意识模糊等症状,可通过脱离高温环境、补充水分、物理降温、药物治疗、重症监护等方式干预。
1、高温环境:
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是发痧最常见诱因,环境温度超过32摄氏度且湿度大于60%时,人体散热机制受阻。此时需立即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并用湿毛巾擦拭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同时避免使用冰水直接降温以免引发寒战。
2、剧烈运动:
高强度体力活动会导致产热量急剧增加,当运动时长超过1小时且未及时补水时易诱发运动性发痧。建议运动前2小时饮用500毫升淡盐水,运动中每15分钟补充150毫升含电解质饮料,出现心悸或视物模糊时应立即停止活动。
3、汗腺功能障碍:
先天性汗腺发育不良或长期服用抗胆碱能药物会抑制排汗功能,这类人群在常温环境下也可能出现发痧。表现为皮肤干燥发烫但无汗液分泌,需通过空调降温并停用相关药物,必要时可使用盐酸苯海拉明缓解症状。
4、电解质紊乱:
大量出汗导致钠、钾离子流失会造成神经肌肉传导异常,常见于高温作业人员。除饮用口服补液盐外,可进食香蕉、橙子等富钾食物,若出现四肢抽搐需静脉输注氯化钠注射液。
5、基础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患者体温调节能力较差,发痧时往往伴随原发病加重。需监测血糖、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控制体温的同时治疗基础疾病,严重意识障碍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预防发痧需注意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高温时段避免户外活动,穿着浅色透气衣物。饮食上多摄入冬瓜、黄瓜等利水食物,运动后及时补充含钠、钾的电解质饮料。空调房内应保持26-28摄氏度适宜温度,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建议配备便携式电子体温计定期监测。出现持续高热不退或谵妄症状时需立即就医,避免发展为热射病导致多器官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