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颅压脑积水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脑血管疾病患者、脑外伤或脑部手术史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以及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者。
1、老年人:
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上升,这与脑脊液循环系统退行性改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萎缩可能导致脑室被动扩张,蛛网膜颗粒吸收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脑脊液动力学异常。此类患者常表现为隐匿起病的步态障碍。
2、脑血管病患者:
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易继发脑积水,可能与血脑屏障破坏或蛛网膜下腔粘连有关。这类患者通常伴有认知功能下降和尿失禁症状,头颅影像学可见脑室扩大但腰穿压力正常。
3、颅脑创伤者:
重型颅脑外伤或多次轻微脑外伤可能损伤脑脊液循环通路。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的纤维化改变,会阻碍脑脊液经蛛网膜颗粒回吸收,此类患者需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4、神经退行性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患者合并脑积水的风险增加。病理机制涉及脑组织萎缩导致的代偿性脑室扩大,以及α-突触核蛋白异常沉积对脑脊液循环的影响,典型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三联征。
5、高血压患者: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起脑小血管病变,导致脑白质疏松和室管膜通透性改变。这类患者脑脊液分泌与吸收平衡易被打破,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并完善脑室系统影像学检查。
建议高风险人群保持低盐饮食控制血压,适度进行平衡训练改善步态稳定性,避免头部剧烈运动。日常可练习认知功能训练如记忆卡片游戏,定期进行步态评估和脑部影像学随访。出现行走不稳、尿频或记忆力明显下降时应及时至神经内科就诊,早期诊断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能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