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通过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无创呼吸支持、有创机械通气、液体管理及并发症防治等方式治疗。该病主要由早产导致肺发育不成熟、遗传因素、围产期缺氧、感染及妊娠期糖尿病等因素引起。
1、肺表面活性物质:
通过气管内滴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直接补充不足,可显著改善肺泡稳定性。常用药物包括猪肺磷脂注射液、牛肺表面活性剂等,需在出生后早期使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及胸片变化。
2、无创呼吸支持: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可减少气管插管需求,适用于轻中度患儿。双水平正压通气模式能更好维持肺泡扩张,需根据血气分析调整参数。注意选择合适尺寸的鼻塞,预防鼻部压疮。
3、有创机械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适用于传统通气无效的重症病例,能减少气压伤风险。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更符合生理呼吸节律,需设置合适的呼气末正压。严格消毒操作可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
4、液体管理:
限制输液量至80-100ml/kg/d可减轻肺水肿,使用微泵精确控制速度。监测尿量、电解质及中心静脉压,及时调整方案。静脉营养需保证热量供给,逐步过渡至肠内喂养。
5、并发症防治:
动脉导管未闭可用布洛芬进行药物闭合,顽固病例需手术结扎。定期头颅超声筛查脑室内出血,视网膜病变需眼科随访。院内感染防控包括手卫生、器械消毒及合理使用抗生素。
护理期间维持中性温度环境,采用鸟巢式体位可增加安全感。母乳喂养需根据耐受性循序渐进,初乳富含免疫因子需优先供给。每日进行发育支持护理如非营养性吸吮、抚触等。出院后定期随访肺功能及神经发育,接种疫苗需按矫正月龄安排。家长需学习心肺复苏技能及识别异常呼吸症状,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