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接种狂犬疫苗后发热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干预、观察症状、调整饮食、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疫苗免疫反应、个体敏感度、接种操作、潜在感染、环境因素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体温低于38.5℃时建议采用温水擦浴、退热贴等物理方式降温。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避免使用酒精擦拭。保持室内通风,穿着宽松透气的棉质衣物,每半小时复测体温。
2、药物干预:
体温超过38.5℃或伴有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常用儿童退热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液等,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间隔,避免联合使用不同退热药物。
3、观察症状:
需持续监测发热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疫苗反应性发热通常持续12-48小时,若超过3天不退或出现皮疹、呕吐、抽搐等症状,可能提示过敏反应或继发感染,需记录具体症状发生时间及变化特征。
4、调整饮食:
发热期间应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口服补液盐,每日饮水量按每公斤体重80-100毫升计算。选择米汤、苹果泥等易消化食物,避免高蛋白、高脂肪饮食。母乳喂养婴儿可增加哺乳频率,配方奶喂养者适当稀释奶液浓度。
5、及时就医:
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9℃、精神萎靡、拒食、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或发热伴随颈部僵硬、呼吸急促时,需立即就医排除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就医时应携带疫苗接种记录本,详细说明发热起始时间与用药情况。
疫苗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干燥。发热期间可适当补充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泥,如猕猴桃、橙子等。注意观察大小便情况,维持每日尿量不少于每公斤体重30毫升。若出现接种部位红肿硬结,可用干净毛巾冷敷处理,禁止热敷或挤压。建议完成全程疫苗接种后1个月复查抗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