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症与多囊卵巢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属于内分泌代谢疾病,后者仅为超声影像学表现。多囊卵巢综合症需满足高雄激素表现、排卵障碍、超声多囊样改变三项中两项,且排除其他疾病;单纯多囊卵巢指超声下卵巢体积增大或卵泡数量增多,无临床症状或内分泌异常。
1、定义差异: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以月经稀发、痤疮多毛等高雄症状及胰岛素抵抗为特征。多囊卵巢特指超声检查中单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毫米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毫升,但无相关症状或激素异常,可见于正常排卵女性。
2、诊断标准:
多囊卵巢综合症诊断需符合鹿特丹标准三项中的两项:稀发排卵/无排卵、临床或生化高雄激素表现、超声多囊卵巢改变,并排除甲状腺功能异常等疾病。多囊卵巢仅需超声显示卵巢多囊样改变,无需满足其他两项标准,且性激素六项检查结果正常。
3、临床表现: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常见月经周期超过35天、持续痤疮、脱发、黑棘皮症等表现,40%-60%伴有肥胖。单纯多囊卵巢者月经周期规律,无高雄体征,体质量指数多正常,常在体检超声时偶然发现。
4、代谢影响:
多囊卵巢综合症可引发糖脂代谢紊乱,增加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不孕发生率高达70%-80%。多囊卵巢不影响生育能力,无远期代谢并发症,但可能进展为多囊卵巢综合症,需定期监测激素水平。
5、干预措施:
多囊卵巢综合症需生活方式干预减重5%-10%、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必要时采用炔雌醇环丙孕酮调节月经。多囊卵巢无需特殊治疗,建议每年复查超声和激素水平,若出现月经异常需进一步评估。
对于超声提示多囊卵巢但无症状者,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限制高升糖指数食物摄入,增加全谷物和膳食纤维比例,定期监测体重和腰围变化。出现月经周期延长或痤疮加重时应及时就诊内分泌科。
多囊卵巢综合症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通常由内分泌紊乱、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肥胖、心理压力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调整:
控制体重是改善多囊卵巢综合症的基础措施。通过低升糖指数饮食和规律运动减轻体重5%-10%,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月经紊乱。建议选择游泳、快走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饮食上增加全谷物、蔬菜摄入,减少精制糖和饱和脂肪。
2、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短效避孕药调节月经周期,螺内酯对抗雄激素过多。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方案。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辅助生育。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或合并不孕的患者,可考虑腹腔镜下卵巢打孔术。该手术通过电灼或激光在卵巢表面打孔,降低雄激素水平,恢复排卵功能。术后需定期复查激素水平和超声监测。
4、心理干预:
长期疾病状态易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应对方式,减轻压力对内分泌的影响。加入患者互助小组也有助于获得情感支持和疾病管理经验分享。
5、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多囊卵巢综合症与肝郁脾虚、痰湿阻滞有关。针灸配合中药如苍附导痰汤、逍遥散等可辅助调节气血,改善症状。需在正规中医机构进行辨证施治,避免自行用药。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上可适当增加豆制品、坚果等植物雌激素食物,减少高糖高脂摄入。建议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瑜伽、骑自行车等。定期监测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月经紊乱期间注意会阴清洁,避免感染。备孕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科学安排同房时间,保持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