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鼓膜置管术、鼻腔减充血剂使用、生活护理等方式治疗。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等原因引起。
1、抗生素治疗细菌性中耳炎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需足疗程使用以避免耐药性,治疗期间需观察耳痛、发热症状是否缓解。化脓性中耳炎伴鼓膜穿孔时,可配合局部滴耳液如氧氟沙星滴耳液辅助治疗。
2、鼓膜穿刺鼓室内积液持续不消退时,需行鼓膜穿刺术引流。该操作可迅速缓解耳闷胀感,降低中耳压力,同时获取积液进行病原学检查。穿刺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游泳或淋浴时进水,防止继发感染。
3、鼓膜置管术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能需鼓膜置入通气管。通气管可维持中耳通气6-12个月,促进咽鼓管功能恢复。术后需定期耳科随访,观察通气管是否脱落或堵塞,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移位。
4、鼻腔减充血剂鼻用减充血剂如羟甲唑啉可缓解鼻黏膜水肿,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适用于伴有过敏性鼻炎或感冒的中耳炎患者,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儿童患者需选择低浓度剂型,避免反跳性鼻充血。
5、生活护理急性期应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或潜水等气压变化活动。哺乳期婴儿喂奶时保持头高位,成人戒烟以减少咽鼓管刺激。热敷患耳可缓解疼痛,但禁止自行掏耳或向耳道滴入非处方药物。
中耳炎患者需保持充足休息,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游泳或洗头时使用防水耳塞,感冒时及时治疗鼻腔症状。儿童患者应定期检查腺样体,反复发作者需评估免疫功能和过敏因素。出现听力下降、持续耳痛或高热不退时须立即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