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烧可采用推拿手法辅助退热,常用手法有清天河水、退六腑、推脊、开天门、运太阳等。推拿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操作,避免用力过猛或手法不当造成损伤。
一、清天河水用食指中指指腹从腕横纹推向肘横纹,频率约每分钟200次。该手法性凉,适用于风热型发热,表现为面赤唇红、咽喉肿痛。操作时需保持患儿前臂放松,推拿后适当补充温水。若皮肤有破损或湿疹需避开操作。
二、退六腑沿前臂尺侧从肘部向腕部直推,每分钟操作150-180次。该手法清热凉血,对高热伴烦躁效果较好。操作时可用爽身粉减少摩擦,推拿力度以皮肤微红为度。寒性体质患儿慎用此法。
三、推脊食指中指并拢从大椎穴向下直推至长强穴,重复20-30次。适用于外感发热伴头痛项强,能疏通督脉阳气。操作时保持患儿俯卧位,脊柱暴露完全。皮肤过敏或脊柱畸形者禁用。
四、开天门两拇指交替从眉心推至前发际,每次推拿50-100次。对风寒型发热伴鼻塞有效,能疏风解表。操作时拇指需紧贴皮肤,动作轻柔连贯。囟门未闭婴儿需避开前囟区域。
五、运太阳双拇指螺纹面按揉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30圈。适用于发热伴头痛目赤,可疏风清热。操作时力度均匀,避免压迫眼球。局部有外伤或炎症时不宜进行。
小儿推拿需在38.5℃以下低热时进行,高热应及时就医。操作前修剪指甲,保持手部温暖,使用介质如婴儿油减少摩擦。每次选2-3种手法组合,总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推拿后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配合物理降温与充足饮水。若发热持续超过24小时或出现惊厥、嗜睡等症状,须立即停止推拿并就医治疗。日常可通过捏脊、摩腹等保健手法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