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发病机制主要与病毒感染、免疫损伤、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该病通常由丙型肝炎病毒直接攻击肝细胞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
1、病毒感染: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后,在肝细胞内复制并释放病毒颗粒,直接破坏肝细胞结构。早期可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索磷布韦维帕他韦、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等。
2、免疫损伤:病毒抗原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导致T淋巴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攻击感染病毒的肝细胞。免疫调节治疗可选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3、肝细胞坏死:持续的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大面积坏死,肝功能严重受损。此时需进行保肝治疗,可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
4、胆汁淤积:受损的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导致胆汁分泌排泄障碍,胆红素反流入血引发黄疸。可选用熊去氧胆酸改善胆汁淤积,严重时需进行血浆置换。
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低脂饮食,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