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吃得少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养、检查口腔问题、排查疾病因素、补充营养剂等方式改善。早产儿进食减少可能与吸吮力弱、胃容量小、感染、消化功能不成熟、代谢异常等原因有关。
1、调整喂养方式早产儿吸吮吞咽协调性较差,可采用专用早产儿奶嘴或母乳喂养辅助器。喂养时保持45度倾斜体位,避免平躺呛奶。母乳喂养时可将乳汁挤出后用滴管或小勺缓慢喂食,减少体力消耗。奶嘴孔大小需适中,过大会导致流速过快,过小会增加吸吮难度。
2、少量多次喂养早产儿胃容量仅5-10毫升,需每1-2小时喂养一次,单次奶量不超过15毫升。可采用24小时持续微量泵入方式,通过鼻胃管缓慢输注母乳或配方奶。记录每日摄入总量,确保达到每公斤体重120-150毫升的液体量。喂养后竖抱拍嗝15分钟,减少胃食管反流。
3、检查口腔问题需排查鹅口疮、腭裂等口腔问题。鹅口疮患儿可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口腔,腭裂患儿需用特殊腭裂奶瓶。定期检查舌系带是否过短,影响吸吮动作。喂养前用棉签清洁口腔黏膜,刺激觅食反射。避免使用安抚奶嘴干扰正常进食节奏。
4、排查疾病因素新生儿败血症表现为拒奶、体温不稳,需血培养确诊后使用注射用头孢他啶治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会出现腹胀、血便,需禁食并静脉营养。先天性甲减患儿代谢率低,需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胃食管反流可喂食前给予多潘立酮混悬液促进胃排空。
5、补充营养剂早产儿配方奶需添加母乳强化剂增加热量至80千卡/100毫升。维生素D每日补充800-1000单位,使用维生素AD滴剂。缺铁性贫血需补充蛋白琥珀酸铁口服溶液。胆汁淤积时添加中链甘油三酯奶粉。必要时通过静脉输注小儿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补充营养。
家长需每日记录喂养次数、奶量、大小便次数及体重变化。选择安静环境喂养,避免强光噪音干扰。喂奶时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暂停等异常。定期进行生长发育评估,矫正月龄达40周后逐渐过渡到常规喂养模式。若24小时摄入量低于80毫升/公斤或体重不增,需及时新生儿科就诊。出院后定期随访营养状况,按医嘱补充铁剂、维生素等营养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