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慢性胃炎常用药物包括抑酸药、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具体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1、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缓解胃黏膜炎症。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适用于轻中度胃酸分泌过多,需注意儿童用药剂量调整。
2、胃黏膜保护剂:
铝碳酸镁可中和胃酸并在胃黏膜形成保护层。硫糖铝能与溃疡面结合形成保护膜,促进黏膜修复。胶体果胶铋具有杀灭幽门螺杆菌和保护胃黏膜双重作用。
3、促胃肠动力药:
多潘立酮能增强胃窦收缩力,改善胃排空功能。莫沙必利通过促进乙酰胆碱释放调节胃肠运动,适用于伴有腹胀、早饱症状的患儿。
4、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当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时,需采用含铋剂四联疗法,通常包含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具体方案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
5、辅助用药:
消化酶制剂如胰酶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益生菌制剂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部分菌株对幽门螺杆菌有抑制作用。维生素B族有助于修复受损黏膜。
儿童慢性胃炎治疗期间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及过冷过热食物。建议采用少食多餐方式,充分咀嚼减轻胃部负担。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A、C的食物如胡萝卜、猕猴桃,有助于胃黏膜修复。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紧张,可配合腹部按摩促进胃肠蠕动。症状缓解后仍需遵医嘱完成疗程,定期复查评估治疗效果。
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可以治愈。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疏肝和胃、调节情绪、改善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及中医调理。
1、疏肝和胃: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与肝气郁结密切相关,疏肝理气是治疗关键。可通过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法疏通肝经气血,缓解胃部不适。常用穴位包括太冲、足三里等,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2、调节情绪: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加重胃黏膜损伤。建议通过正念冥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指导进行认知行为治疗。
3、改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油腻生冷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胃部负担。适宜食用山药、南瓜等健脾养胃食材,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进餐时保持心情愉悦,细嚼慢咽有助于消化吸收。
4、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可选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养胃丸等中成药调理肝胃功能。西药方面可短期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进行四联疗法根除治疗。
5、中医调理:根据个体体质采用个性化方剂,常见有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配合艾灸中脘、神阙等穴位温养脾胃,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治疗期间需戒除烟酒,避免熬夜等耗伤正气行为。
日常养护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建议晨起饮用温姜水振奋脾阳,餐后半小时散步促进胃肠蠕动。冬季注意胃部保暖,可配合热敷缓解隐痛。饮食中增加猴头菇、秋葵等富含粘多糖的食物保护胃黏膜,长期坚持适度太极拳锻炼有助于调和肝脾功能。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黑便时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