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高血糖。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类型,均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有关。
1型糖尿病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血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利用,大量葡萄糖滞留血液中引发高血糖。患者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幅度较大,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2型糖尿病早期以胰岛素抵抗为主,后期伴随胰岛素分泌不足,长期高血糖可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这类患者常合并超重或肥胖,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可控制病情。妊娠期糖尿病与孕期激素变化相关,多数产后血糖可恢复正常,但未来患2型糖尿病概率增加。
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血糖正常或偏低。部分2型糖尿病早期患者因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空腹血糖可能暂时正常。使用降糖药物过量、饮食不规律或剧烈运动时,也可能发生低血糖反应。某些继发性糖尿病如胰腺炎恢复期,血糖水平会随原发病改善而下降。但这类情况属于疾病特定阶段表现,不能否定糖尿病本质上的高血糖特征。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合理范围。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摄入。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出现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长期高血糖引发视网膜病变、肾病等慢性并发症。血糖管理需要医患共同参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