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道寄生虫感染常见症状包括肛门瘙痒、腹痛、食欲异常、体重下降及睡眠障碍。寄生虫种类不同,症状表现有所差异。
1、肛门瘙痒:
蛲虫感染最典型表现为夜间肛门周围剧烈瘙痒,因雌虫在肛周产卵刺激皮肤所致。患儿可能出现抓挠导致的局部皮肤破损,严重者可继发细菌感染。保持患儿指甲清洁并遵医嘱使用驱虫药物可缓解症状。
2、腹痛不适:
蛔虫等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可引发脐周阵发性隐痛,进食后可能加重。部分患儿伴随恶心、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腹痛程度与寄生虫数量相关,需通过粪便检测确诊后针对性驱虫治疗。
3、食欲异常:
早期可能出现食欲亢进伴消瘦,后期可发展为厌食。寄生虫夺取宿主营养导致代谢紊乱是主因,常见于钩虫感染引发的缺铁性贫血。需结合血液检查评估营养状况并补充铁剂。
4、生长发育迟缓:
长期慢性感染会影响营养吸收,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面色苍白。绦虫感染可导致维生素B12缺乏,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定期监测生长曲线并及时驱虫是关键干预措施。
5、神经精神症状:
部分患儿出现磨牙、夜惊、注意力不集中等表现,可能与虫体代谢产物刺激神经系统有关。严重蛔虫感染可能引发肠梗阻或胆道蛔虫症等急腹症,需立即就医处理。
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需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避免接触污染土壤,生食瓜果要彻底清洗。定期清洗玩具、寝具,家庭成员应同步治疗以防交叉感染。两岁以上儿童可每半年预防性驱虫一次,流行地区需加强粪便管理。出现反复腹痛或肛周瘙痒时应及时进行透明胶带肛拭子检查或粪便虫卵检测。
结肠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是确保检查准确性的关键步骤。肠道准备不足可能导致病灶遗漏、检查时间延长或需重复检查,充分清洁肠道需关注饮食调整、泻药选择、服药时间、水分补充和体位辅助五个核心环节。
1、饮食调整:
检查前2-3天需采用低渣饮食,避免食用红色火龙果、猕猴桃等带籽水果及粗纤维蔬菜。检查前1天改为流质饮食,可进食米汤、藕粉等无渣食物。错误饮食会导致肠腔残留物附着肠壁,影响黏膜观察。
2、泻药选择:
常用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硫酸镁或匹可硫酸钠等渗透性泻药。聚乙二醇通过水分滞留软化粪便,需配合大量饮水;硫酸镁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基础疾病调整。
3、服药时间:
分次服药效果优于单次顿服,首次服药应在检查前10-12小时开始。晚间服用首剂后,晨间检查前4-6小时补充第二剂。时间安排不当易导致末端回肠清洁不彻底,影响回盲部病变检出。
4、水分补充:
服用泻药期间每小时需饮用250-300毫升清水,总量不少于2000毫升。充足水分可促进泻药起效,避免脱水性头痛。但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需控制入量,防止容量负荷过重。
5、体位辅助:
服药后适当走动可加速肠蠕动,顺时针按摩腹部有助于结肠各段排空。左侧卧位休息时,药液更易到达升结肠,对肝曲等死角区域清洁效果更佳。
肠道准备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虚脱,准备完成后出现轻微腹胀属正常现象。检查当天需携带既往肠镜报告和病理结果,糖尿病患者需调整降糖药使用时间。建议检查后24小时内进食温凉软食,逐步恢复常规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肠道刺激。术后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