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息肉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肠套叠、贫血等表现。肠道息肉病的症状与息肉数量、位置及是否恶变有关,主要有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肠套叠贫血等。
1、便血便血是肠道息肉病较常见的症状,血液多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与粪便混合。出血量通常较少,但长期慢性失血可能导致贫血。便血可能与息肉表面糜烂、溃疡或息肉受到摩擦损伤有关。若出现大量便血或柏油样便,需警惕消化道大出血或息肉恶变可能。
2、腹痛腹痛多表现为隐痛或钝痛,位于下腹部或脐周,可能与息肉较大导致肠管部分梗阻、肠蠕动异常或肠痉挛有关。部分患者在进食后腹痛加重,排便后有所缓解。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需考虑肠套叠或肠梗阻等急腹症。
3、排便习惯改变排便习惯改变包括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可能与息肉影响肠蠕动或刺激肠黏膜有关。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或排便不尽感,直肠息肉可能导致粪便变细或表面有凹槽。若症状持续加重,需通过肠镜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4、肠套叠肠套叠多见于儿童患者,成人肠套叠常与肠道息肉相关。典型表现为阵发性腹痛、果酱样便及腹部包块,可能伴有呕吐、腹胀等症状。肠套叠属于急症,需及时就医处理,避免发生肠坏死或穿孔。
5、贫血长期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贫血程度与出血量及持续时间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因症状隐匿而忽视。对于不明原因贫血,尤其伴有消化道症状者,建议完善胃肠镜检查。
肠道息肉病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油腻及难消化食物,适量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以保持排便通畅。定期进行肠镜复查有助于监测息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避免久坐及过度劳累,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若出现症状加重或新发不适,应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接受内镜下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