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介入治疗可能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心肌缺血、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斑块旋切、激光消融、血栓抽吸等方式治疗。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原因,可能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等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时,需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恢复血流。
2、血管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可能由吸烟、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因素诱发,通常表现为突发性胸骨后压榨样疼痛。急性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片,长期管理可选用地尔硫卓缓释胶囊、尼可地尔片等药物。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痉挛可能需要介入下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评估。
3、血栓形成急性血栓形成通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有关,可能表现为持续性胸痛伴大汗淋漓。急诊介入治疗需联合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栓药物,必要时行血栓抽吸术。术后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再发。
4、心肌缺血慢性心肌缺血多由多支血管病变引起,可能伴随活动后气促、乏力等症状。介入治疗前需通过冠状动脉CT或造影评估缺血范围,对主要缺血区域优先处理。药物涂层支架植入后可联合使用盐酸曲美他嗪片改善心肌代谢。
5、遗传因素早发型冠心病患者可能存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倾向,这类患者介入治疗后仍需严格控制低密度脂蛋白。基因检测有助于指导PCSK9抑制剂如依洛尤单抗注射液的使用。直系亲属应定期进行血脂筛查。
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根据心肺功能评估结果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的快步走。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术后1年内避免拔牙等有创操作。定期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支架植入患者术后9-12个月需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出现胸痛复发、牙龈异常出血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