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后起水泡可能由操作不当、体质敏感、局部感染、温度过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操作方法、局部消毒、药物涂抹等方式处理。
1、操作不当艾灸时间过长或距离皮肤过近导致灼伤。应立即停止艾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摩擦破损。
2、体质敏感部分人群对艾热敏感易出现皮肤反应。可缩短艾灸时间,选择温和穴位,出现水泡后可用碘伏消毒。
3、局部感染皮肤破损后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水泡周围红肿热痛,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
4、温度过高艾条燃烧温度超过皮肤耐受度。可能与艾绒质量或燃烧方式有关,需调整艾条高度,小水泡可自行吸收,大水泡需无菌抽液。
艾灸后出现水泡期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保持患处透气,若水泡破溃渗液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