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尿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卫生习惯不良、性生活因素、免疫力下降及泌尿系统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
1、细菌感染:
大肠杆菌是女性尿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占70%以上病例。细菌通过尿道口逆行感染,在尿道上皮定植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其他常见致病菌还包括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细菌性尿道炎需进行尿培养确定病原体后针对性治疗。
2、卫生习惯不良:
如厕后从后向前擦拭、不及时更换卫生巾或护垫、穿着过紧不透气的内裤等行为,易导致会阴部细菌滋生。建议每日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局部干燥清洁,选择纯棉透气内裤并每日更换。
3、性生活因素:
性交时机械摩擦可能造成尿道黏膜微小损伤,同时可能将阴道或肛门周围细菌带入尿道。建议同房前后及时排尿清洗,使用安全套可降低感染风险。频繁性生活或更换性伴侣者发病率显著增高。
4、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等情况,会使尿道黏膜防御能力减弱。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尿道感染,需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必要时可考虑局部雌激素治疗。
5、泌尿系统异常:
尿道狭窄、膀胱膨出等解剖结构异常会导致尿液滞留,增加感染机会。这类患者往往需要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严重者可能需手术矫正。妊娠期子宫压迫尿道也属于暂时性结构改变因素。
日常应注意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促进排尿,避免憋尿行为。可适量食用蔓越莓制品,其含有的原花青素能抑制细菌黏附尿道壁。穿着宽松透气衣物,避免久坐潮湿环境。出现尿频尿急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反复发作需完善尿常规、尿培养及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阴道雌激素软膏改善局部微环境。
男性尿道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尿道分泌物、排尿疼痛、尿频尿急、尿道瘙痒以及下腹不适。
1、尿道分泌物:
尿道炎患者常出现尿道口异常分泌物,早期多为透明黏液状,随着感染加重可转为脓性。淋球菌性尿道炎分泌物多呈黄绿色且量多,非淋菌性尿道炎分泌物多为白色或清亮。分泌物增多时可能在内裤形成结痂。
2、排尿疼痛:
排尿时尿道灼热感或刺痛是典型症状,疼痛程度从轻度不适到剧烈烧灼感不等。疼痛多出现在排尿初期,严重者可持续至排尿结束。部分患者描述为尿道内"刀割样"疼痛,尤其在晨起第一次排尿时症状加重。
3、尿频尿急:
膀胱刺激征表现为排尿次数显著增多,每小时可达2-3次,但每次尿量较少。患者常伴有突发且难以控制的尿意,夜间可能因尿意频繁而影响睡眠。这些症状与尿道黏膜炎症刺激神经末梢有关。
4、尿道瘙痒:
约半数患者主诉尿道口或尿道内瘙痒感,在排尿间歇期尤为明显。这种不适可能促使患者频繁触碰尿道口,反而增加继发感染风险。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尿道炎瘙痒症状通常更为显著。
5、下腹不适:
部分病例会出现下腹部隐痛或坠胀感,疼痛可能放射至会阴部。这种情况提示炎症可能已波及前列腺或膀胱颈部。急性期可能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
建议患者发病期间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稀释尿液,避免摄入酒精、辛辣食物等刺激物。选择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排尿后可用温水清洗会阴部。急性期应暂停性生活,伴侣需同步检查治疗。若出现血尿、发热或腰背部疼痛需立即就医,这可能是感染上行至肾脏的征兆。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尿道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