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叮咬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瘙痒、丘疹或水疱等症状。跳蚤叮咬的皮肤反应主要有瘙痒性丘疹、局部红肿、水疱形成、继发感染、过敏反应等表现。
1、瘙痒性丘疹跳蚤叮咬后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红色丘疹,直径约2至10毫米,中央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跳蚤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人体免疫反应,导致组胺释放产生剧烈瘙痒。丘疹多呈线性或三角分布,常见于下肢、腰腹部等暴露部位。避免搔抓可减少皮肤破损风险,冷敷或外用炉甘石洗剂有助于缓解症状。
2、局部红肿叮咬部位在24小时内可能出现明显红肿,范围可扩散至周围3至5厘米区域。红肿区域触之有温热感,严重时可形成硬结。这种情况与机体对跳蚤唾液中的抗凝血酶产生的炎症反应有关。局部涂抹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弱效激素药膏可减轻炎症反应。
3、水疱形成部分敏感人群可能在叮咬后12至36小时出现透明水疱,多见于儿童或过敏体质者。水疱壁薄易破,渗出清亮液体,破溃后可能形成浅表糜烂面。这种情况提示机体对跳蚤抗原产生较强变态反应,需保持创面清洁干燥,避免继发细菌感染。
4、继发感染持续搔抓可能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引发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表现为红肿加重、脓液渗出、局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出现感染迹象时可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者需口服头孢氨苄等药物治疗。
5、过敏反应极少数人群可能对跳蚤叮咬产生全身过敏反应,表现为泛发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就医处理,可能需要使用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进行紧急抗过敏治疗。
被跳蚤叮咬后应及时用肥皂水清洗患处,避免搔抓导致症状加重。家中出现跳蚤需彻底清洁环境,使用吸尘器清除地毯、床垫等处的虫卵,必要时进行专业杀虫处理。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可预防叮咬,过敏体质者建议备有抗组胺药物。若出现持续发热、伤口化脓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