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叮咬后一般不会致死,但可能传播严重疾病导致死亡风险。蜱虫本身毒性较低,但其携带的病原体可能引发莱姆病、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致命性疾病。
多数情况下,蜱虫叮咬仅引起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等轻微反应,及时正确处理伤口可避免严重后果。被叮咬后需用镊子贴近皮肤夹住蜱虫头部垂直拔出,避免挤压虫体,用碘伏消毒伤口。若未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通常无须过度担忧。
少数情况下,若蜱虫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等病原体,可能引发系统性感染。莱姆病可导致游走性红斑、关节肿胀及神经系统损害,森林脑炎可能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甚至呼吸衰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起病急骤,表现为持续高热、消化道出血和多器官衰竭,病死率较高。这些情况需立即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测和针对性治疗。
预防蜱虫叮咬需穿浅色长袖衣物,喷洒驱虫剂,野外活动后检查全身皮肤。发现蜱虫附着切勿强行拍打或火烧,应及时就医规范处理。若被叮咬后2周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告知医生暴露史并尽快进行相关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