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可能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维生素缺乏、局部创伤、精神压力等原因引起。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上皮的缺损性病变,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溃疡面,周围有红晕,中心呈黄色或灰白色,常伴有疼痛感。
1、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具有家族聚集性,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时,子女发病概率较高。这类溃疡具有周期性发作特点,通常无须特殊治疗,7-10天可自愈。保持口腔清洁,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有助于缓解症状。
2、免疫异常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时,T淋巴细胞会错误攻击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导致溃疡形成。这种情况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白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常用药物包括转移因子口服溶液、匹多莫德颗粒等免疫调节剂。
3、维生素缺乏长期缺乏维生素B12、叶酸或铁元素会影响口腔黏膜修复能力。素食者、胃肠吸收功能障碍人群易出现此类溃疡。可通过增加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改善,严重者可服用复合维生素B片、葡萄糖酸亚铁糖浆等制剂。
4、局部创伤牙齿残根、不良修复体摩擦或刷牙不慎造成的黏膜损伤,可能继发感染形成溃疡。消除创伤源是关键,如调磨尖锐牙尖、更换义齿等。局部可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消毒,配合西瓜霜喷剂促进愈合。
5、精神压力长期焦虑、睡眠不足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影响口腔黏膜微循环。学生、高压职场人群多见,溃疡发作常与考试期、项目节点重合。调节情绪、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预防,必要时可短期使用谷维素片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每日摄入足量新鲜蔬菜水果,避免过烫过硬食物刺激黏膜。建议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力度适中。反复发作或溃疡面积超过5毫米、持续两周未愈者,需及时到口腔黏膜科就诊排除癌性溃疡可能。发作期可用生理盐水含漱,疼痛明显时可局部涂抹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