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范围通常为空腹血糖低于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低于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6.7mmol/L。妊娠期糖尿病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加重、胎盘激素分泌异常、遗传因素、肥胖、年龄偏大等因素有关。
1、胰岛素抵抗加重妊娠期胎盘分泌的激素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升高。这种情况需要增加血糖监测频率,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和适当运动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饮食上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粗粮,分餐制有助于稳定血糖。
2、胎盘激素分泌异常胎盘分泌的人胎盘催乳素等激素会拮抗胰岛素作用,这种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在孕中晚期尤为明显。当血糖持续超标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这些药物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3、遗传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更易发生妊娠期糖尿病。这类人群应在孕早期就进行糖耐量筛查,建立规律的血糖监测记录。即使初次筛查正常,也建议在孕24-28周重复检查,因血糖异常可能随孕周增加而显现。
4、肥胖孕前体重指数超过标准会增加妊娠期糖尿病风险。体重管理应贯穿整个孕期,但切忌节食减肥。建议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膳食方案,保证胎儿营养需求的同时控制总热量摄入,每周体重增长控制在合理范围。
5、年龄偏大35岁以上孕妇内分泌代谢功能下降,更易出现糖代谢异常。这类孕妇需要更严格的血糖监测,除常规空腹和餐后血糖外,必要时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发现血糖波动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应建立规律的血糖监测习惯,记录空腹、餐前及餐后血糖值。饮食上保证足够优质蛋白摄入,如鱼类、禽肉、豆制品等,搭配适量运动如孕妇瑜伽、散步等有氧活动。定期产检评估胎儿发育情况,产后6-12周需复查糖耐量试验,因妊娠期糖尿病产妇未来发生2型糖尿病的概率较高,需要长期关注血糖变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远期糖尿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