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积液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中耳炎、鼻咽部肿瘤等原因引起。积液可能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一、咽鼓管功能障碍咽鼓管连接中耳与鼻咽部,负责调节中耳压力。当咽鼓管因气压变化、先天发育异常或肌肉收缩无力导致阻塞时,中耳负压会使黏膜血管渗出液体形成积液。常见于乘坐飞机或潜水后,可通过咀嚼、打哈欠等动作促进咽鼓管开放,严重者需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二、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或鼻窦炎时,炎症可能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导致黏膜充血肿胀并分泌炎性渗出物。儿童因咽鼓管短平更易发生,多伴随鼻塞、发热等症状。需控制原发感染,可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欧龙马滴剂等黏液促排剂帮助积液排出。
三、过敏性鼻炎过敏反应引发鼻黏膜水肿时,可能间接阻塞咽鼓管开口。患者常有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耳积液多为淡黄色清亮液体。需避免接触过敏原,使用氯雷他定片、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等抗过敏药物,必要时行过敏原检测。
四、中耳炎急性中耳炎未彻底治愈可能转为分泌性中耳炎,鼓室内积聚黏稠液体。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黏膜纤毛功能受损是主因,儿童发病率较高。除抗生素治疗外,可配合氨溴索口服溶液稀释黏液,顽固性积液需鼓膜穿刺引流。
五、鼻咽部肿瘤鼻咽癌等占位性病变可直接压迫咽鼓管咽口,多为单侧持续性积液,可能伴随涕中带血、颈部淋巴结肿大。需通过鼻咽镜活检明确诊断,治疗以放疗为主,积液严重时可留置鼓室通气管。
日常应注意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乘坐交通工具时可多做吞咽动作,儿童需定期检查腺样体。若积液持续两周以上或伴随剧烈耳痛、眩晕,应及时就诊耳鼻喉科。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避免耳道进水以防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