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镰下疝的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常见标准包括头颅CT显示中线结构偏移、脑室受压变形,MRI可见扣带回疝入对侧,伴随意识障碍或偏瘫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1、影像学特征头颅CT是首选检查,典型表现为大脑镰下方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超过5毫米,侧脑室前角或体部受压变形。MRI可清晰显示扣带回经大脑镰下缘疝入对侧,冠状位可见胼胝体受压下移。弥散加权成像可能出现疝出脑组织的水肿信号改变。
2、临床表现患者通常存在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水平下降,从嗜睡发展为昏迷。特征性体征为对侧肢体偏瘫,因大脑前动脉受压导致旁中央小叶缺血,部分患者伴有小便失禁。
3、脑脊液动力学腰椎穿刺测压显示颅内压显著升高,但需谨慎操作避免诱发脑疝加重。脑室穿刺引流时可见压力骤降,脑脊液蛋白含量可能轻度增高,细胞数多正常。
4、病因学证据需明确导致脑疝的原发病因,常见于单侧大脑半球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硬膜下血肿或大面积脑梗死。少数由弥漫性脑水肿引起,如重型颅脑损伤或脑炎急性期。
5、鉴别诊断要点需与小脑幕切迹疝鉴别,后者以瞳孔变化和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大脑镰下疝特征性影像为扣带回跨越中线,而小脑幕切迹疝可见脑干受压变形。动态影像随访有助于评估疝出程度变化。
确诊大脑镰下疝后需立即采取头高卧位、甘露醇脱水等降颅压措施,同时处理原发病。监测生命体征和瞳孔变化,必要时行去骨瓣减压术。恢复期应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定期复查影像评估脑结构复位情况,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