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是导致35岁女性手臂皮肤破溃、增生的常见原因,主要由申克孢子丝菌感染引起,可通过皮肤外伤接触土壤或植物传播。治疗方法包括口服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物,严重者需外科清创。
1、真菌感染:
申克孢子丝菌广泛存在于腐木、土壤和植物中,通过皮肤微小伤口侵入。初期表现为无痛性红色丘疹,逐渐发展为沿淋巴管分布的结节性损害。实验室检查可通过病灶组织培养或病理活检确诊。
2、职业暴露:
园丁、农民等职业人群因频繁接触植物和土壤易感染。发病部位多见于手部、前臂等暴露区域。建议从事高危职业时佩戴防护手套,工作后及时清洁皮肤。
3、免疫状态: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出现播散性感染。临床表现为多发性皮肤溃疡伴淋巴结肿大,需延长抗真菌疗程至6-12个月。
4、误诊风险:
早期皮损易与细菌性蜂窝织炎、皮肤结核混淆。特征性淋巴管型皮损和真菌学检查可鉴别。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慢性皮肤溃疡和永久性瘢痕。
5、治疗选择:
碘化钾溶液仍为经济有效的传统疗法。新型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疗效更佳,需持续用药至皮损消退后4-6周。固定型皮损可采用局部温热疗法辅助治疗。
患者应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日常需加强个人防护,处理土壤或植物时穿戴长袖衣物。饮食上建议增加富含锌、维生素A的食物如牡蛎、胡萝卜,促进皮肤修复。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需避免患处剧烈摩擦。出现新发皮损或原有病灶扩大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