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喉咙位于颈部正前方,上接口腔和鼻腔,下接气管和食管,主要由咽部和喉部构成。咽部呈漏斗状,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喉部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等构成,内含声带,表面覆盖粉红色黏膜,可见扁桃体等淋巴组织。喉咙是呼吸和消化的共同通道,其结构具有发音、吞咽、防御等功能。
一、咽部结构咽部是从颅底延伸至第六颈椎水平的肌性管道,全长约12厘米。鼻咽部位于软腭上方,两侧有咽鼓管开口;口咽部前通口腔,两侧可见腭扁桃体;喉咽部下连食管,前通喉腔。黏膜表面有大量黏液腺和淋巴组织,可分泌黏液湿润空气并捕捉病原体。
二、喉部特征喉部由多块软骨构成支架,甲状软骨形成突出的喉结,环状软骨呈指环状支撑气道。内部有声带、室带等结构,声带呈白色条索状,振动时可产生声音。会厌软骨在吞咽时遮盖喉口,防止食物误入气管。黏膜下层富含血管和神经,炎症时易出现充血水肿。
三、扁桃体分布咽部淋巴组织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组成咽淋巴环。腭扁桃体位于口咽侧壁,表面有10-20个隐窝,可增加免疫接触面积。儿童期扁桃体较发达,成年后逐渐萎缩。这些组织能产生淋巴细胞,是免疫防御的第一道防线。
四、血管神经支配喉咙血供主要来自甲状腺上动脉和咽升动脉,静脉回流至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分支喉上神经和喉返神经支配喉肌运动与感觉。这些神经损伤会导致声音嘶哑或饮水呛咳。丰富的神经末梢使喉咙对异物异常敏感,易引发咳嗽反射。
五、功能协同机制吞咽时软腭上抬封闭鼻咽,会厌下翻遮盖喉口,环咽肌松弛使食物进入食管。发音时声带内收振动,通过唇舌调节形成不同音调。安静呼吸时声带外展,保持气道通畅。这种精密协调依赖脑干吞咽中枢和大脑皮层共同调控。
日常需保持喉咙湿润,避免过度用嗓或接触刺激性气体。适量饮水有助于维持黏膜屏障功能,出现持续咽痛、声音改变或吞咽困难时应及时就医。均衡饮食中注意补充维生素A和锌元素,可增强黏膜修复能力。寒冷季节注意颈部保暖,减少呼吸道感染概率。